注意力經濟世代來臨!想流量變現?考驗你如何短時間贏得粉絲的心

注意力經濟,百年來不變的法則

「Attention, please!」你知道什麼是注意力經濟嗎?

在經濟學的世界,有個重要的基本概念:稀缺性。它強調的是資源跟需求的一種相對性,進而衍伸的各種經濟行為。

為什麼會說「物以稀為貴」?當你聽到「只剩最後一件」,或是「這個款式限量」,是否會大大提高購買慾望,進而做出消費行為,在自由市場上,商品甚至會因過度搶手而隨著漲價;反過來說,當物品或資源「供過於求」,價格就會下降。

如果把資訊看作商品,當資訊過多,超過消費者能消化的份量,大家精神就會無法集中、注意力開始渙散。

注意力經濟的概念,正是強調在資訊爆炸的世代下,每個人的注意力有限,注意力成為稀缺而有價值的商業資源,只要掌握大眾的注意力,就有獲利的效益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注意力經濟並非近幾年才有的新名詞,早在20世紀中,就有學者提出注意力經濟概念。而現今因為網際網路發展,加快注意力經濟的成熟,人們對此現象越來越有感。

注意力經濟讓注意力,也可以像貨幣一樣進行市場交易
注意力也可以像貨幣一樣進行交易。圖片來源:Unsplash

注意力也能像貨幣一樣買賣?

誠如我們前面所強調,因為現在注意力太寶貴了,可能比貨幣還值錢,掌握了大眾的注意力,就有「變現」的可能。

舉例來說,這幾年群眾募資正夯,過去我們也曾在《極限報報》分享過,群眾募資的本質還是行銷,當獲得足夠多注意力時,就能將流量轉換成銷售,也就是所謂的流量變現

延伸閱讀:想要成功募資線上課程?8大關鍵要素不可不知

但你知道嗎?在注意力經濟世代之下,不僅限於單純把流量變現,注意力也可以像貨幣一樣,透過交易轉移給他人。

以下是生活中,最常見兩個注意力買賣的例子:

  • 社群媒體(YouTube/Facebook/Instagram)
    你是否也曾想過,我們免費註冊社群媒體,享受服務,那這些公司賺什麼?在瞭解注意力經濟後,開始可以換個角度思考,我們在註冊社交媒體帳號時,其實是用我們的注意力去換取服務(可以把注意力視作有價物品)。

    社群媒體透過創建平台,促進用戶創造有價值的內容,吸引更多人付出注意力到平台上。這些社群媒體公司再把聚集的注意力,出售給廣告公司,讓企業可以在平台上打廣告,藉此獲利。
  • 創作者業配
    當擁有一定粉絲數後,創作者會和廠商合作業配,這也是出售並「轉移注意力」的例子。經過日常經營,粉絲習慣並喜歡關注創作者,創作者成功獲得了粉絲的注意力,並透過業配的方式,將這樣的注意力(流量)轉移給廠商,讓注意力轉換成銷售。

    然而過程中,許多人會掉入粉絲數越高,轉換率和獲利就越高的迷思。實際上並非如此,確實,粉絲基數大,能觸及到的人越多,但在業配合作,作為交換的,是粉絲的注意力,不能單純以粉絲數、互動數衡量,很多時候粉絲多、互動高,卻不見得代表粉絲願意掏錢買單。
    延伸閱讀:流量變現的迷思!有粉絲就能賺錢?你得先給他們一個「願意買單」的理由
從粉絲社交慾望,可以了解什麼樣內容,最容易吸引粉絲注意。
粉絲偏好追求特定的事物。圖片來源:Unsplash

什麼樣的內容,最能吸引粉絲的注意

現在我們知道了,在注意力經濟的世代下,該如何獲取粉絲注意力,決定你是否成功。吳修銘的《注意力商人》書中便提到,從三項人們社交慾望切入,最能在短時間收割粉絲注意力:

  1. 自我展現
    現今的商品銷售,販賣的不再只是產品本身,也包含形象與被賦予的意義。當一件產品、一則貼文,被加上了粉絲認可的附加價值,粉絲就會透過轉發分享,來展現與經營自己的個人形象。

    舉例來說,重視人權的消費者,會傾向購買自由貿易產品,並分享在社交媒體上,來呼籲大眾對議題的關注,並展現自己所認可的價值。
  1. 窺探隱私
    窺視他人隱私是人類的天性,觀察他人的生活是人們了解世界的方法之一,這也是為什麼名人八卦、真人實境秀歷久不衰的原因。

    在經營個人品牌時,很多成功創作者會分享必須讓帳號「有人味」,除了做出市場差異性外,一部分也是因為人們傾向想探知他人的生活。

    注意!這邊的窺探隱私並非單指的是八卦,包含個人生活分享都算在內。

    延伸閱讀:你的個人品牌為何做不起來?5 個步驟教你有效經營個人品牌
  1. 崇拜心理
    為什麼人們會追星?會崇拜設計師、品牌?在崇拜心理的背後,是人們嚮往一個特定的生活型態,在追星崇拜時,彷彿自己也成為了想成為的樣子。

    從品牌的角度,好的品牌,所傳遞的訊息不僅限於產品,還有說服消費者只要關注了、使用了,就可以實踐理想中的生活樣子,舉例來說,蘋果 Apple手機電腦吸引了大量果粉,有無數果粉崇拜 Apple 產品,並視之為信念,認同它簡約的設計,與使用時帶來的高品質優越感。

    在這個狀況下,每次推出新產品,Apple甚至不用大力宣傳,就會有許多崇拜的果粉願意熬夜看發表會,在寒風中排隊只為了在第一時間體驗新產品。

結語:一場注意力競賽,考驗你是否擁有新思維

行銷大師 Seth Godin 說過,「行銷就是一場消費者注意力的競賽。(Marketing is a contest for people’s attention)」

特別在當今,打開手機紀錄系統,短短二十四小時,就可能有超過上百則通知,轉移我們的注意力。未來眾人的注意力只會越來越稀有,不只能獲取的注意力更少,難度也變得更高,競爭更激烈。
在這樣的浪潮之下,最重要的是順應現象改變策略思維,從過去量大取勝的想法,轉變為與其傳送一千次差不多的訊息給消費者,不如只提供一次「別出心裁」的資訊,因為每次與消費者的互動都很珍貴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注意力經濟的激烈競爭中搶下優勢。
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持續追蹤《極限報報》

★ 如果有任何想法,想要跟我們進一步跟交流,也很歡迎來信~
newsroom@limitpress.com

Monica

Monic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