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ysical Address
304 North Cardinal St.
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Physical Address
304 North Cardinal St.
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運用 AI,一起變強
運用 AI,一起變強
有在關注社群媒體的人,應該都有跟上「簡報懶人包」與「字型大補帖」 連續兩波 IG 限動洗版,透過乾貨轉發,兩個帳號在短短一週內,增加數萬粉絲,達到過去需要耕耘五、六年成果。這兩個成功的行銷案例,背後到底是縝密的社群操作?還是幸運爆紅,剛好受到青睞?
無論你是正在觀望的行銷人,或是因身邊好友瘋傳、被燒到好奇的大眾,這篇文章將回歸到行銷本質,我們將試著討論分析,該怎麼從這個現象學習,擬定自家品牌的社群行銷策略。
簡報懶人包:PPT.note IG 帳號
字型大補帖:設事未深 IG 帳號
1. 系統化學習的急迫感
這兩個帳號分享的懶人包,都有一個共通點:有架構,無論是循序漸進的步驟拆解,或是從不同角度面向,進行完整的資料蒐集。這些內容雖然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尋找到,但真正學會應用,卻需要一個框架,有系統的內化成個人實力。
其實這跟讀書很像,我發現自己在學生時期就可以花很少的時間,考出比同學高許多的成績。在觀察同儕讀書方法後,發現大多數的人,只會很平面的去背誦內容,但我從小就習慣把內容分門別類,拉出架構並流程化。當提到一個點時,可以馬上聯想出一整個關聯性,我一直都相信,這是自己學習能事半功倍的原因。
在這個知識碎片化,連時間都碎片化的時代,系統化學習資源越來越稀缺,大家急迫尋找一個入門磚,當這樣的懶人包出現,正好打中人們焦慮的痛點:如何有系統並快速地掌握一門知識。
2. 害怕錯過的群體效應
除了所謂「未來可能有需要,先存再說!」的心態,我認為時效性,是推動這波行為的重要關鍵,作者們將有價的知識限時無價提供,就如同大家會在雙 11 時,失心瘋買了一堆自己不需要的東西,這種類似促銷,錯過就沒有了的手法,降低大眾思考,自己是否真正需要的判斷能力。
在促銷心理之外,這股熱潮其實也反映了資訊爆炸時代下,年輕族群在知識學習上的一個盲點:掌握越多資訊,就越能完整掌握知識的錯覺。
想像這個場景,當大家都在瘋傳時,如果你不跟著做,沒有跟上這一波,好像就會落後於其他人?於是人們開始害怕錯過,害怕大家都有了我卻沒有。既然每個人都在瘋傳,不管有沒有用,至少我不會錯過。
3. 知識落差的焦慮
如果作者只是單純整理,或許成效不會那麼大,但他們用自己的「專業歸納能力」,整理好資訊後,明確讓新手有個可以遵循的方式,降低新手入門門檻。特別是像設計這種,需要長期美感培養,不是短時間可以促成的技能。
試著去問設計圈的朋友,不同場景適用哪些字型,他們可以馬上告訴你區別和建議。因為他們長時間接觸、累積經驗,這些常識對他們來說稀鬆平常(說不定有些資深設計,也無法說出明確差異,他們的直覺思維,已變成一種內化美感)。
但對於新手小白來說,縱使電腦裝滿了字型,還是要一個一個去試,哪個放上去比較好看(相信對有製圖經驗的你我都似曾相識),這最根本的差別在於經驗落差。
字型大補帖的案例,確實有不少爭議,有些人對於分享免費資源賺流量嗤之以鼻(我們先暫不提內容錯誤與侵權的部分),但事實上,作者提供的價值並不是載點整理,而是他用自己的經驗,告訴面對眾多選擇的門外漢,碰到不同的場景,挑選哪一種字型會比較適合,恰好補齊了大眾經驗不足的問題,減輕亂試一通的負擔。
1. 資訊接收習慣改變
我們都知道, IG 是個重視圖片溝通的社群,實際上不只 IG ,現代人整個資訊接收的習慣都改變了,從多年前的長篇文章,漸漸轉變成以圖像為主。因此,越來越多品牌,選擇用圖像化懶人包方式溝通。根據研究,2021 年人均注意力只剩下不到 8 秒,這也意味著,相較花時間論述的長篇文字,簡單易懂的圖像,更能在短時間內傳遞資訊,並快速擴散、獲得共鳴。
綜觀各種轉發的乾貨,形式多半不是一篇單純的文章,而是圖文並茂、精心設計的懶人包,因此除了含金量高的內容外,如何用圖像化的方式與受眾溝通(不侷限 IG 平台上),也是未來經營社群媒體的重點之一。
2. IG 知識創作者崛起
回憶 IG 剛崛起時,主流的發文內容,還是生活美照分享,人們斤斤計較追蹤人數,在那個時空背景下,IG 的定位是在展示自我,如果說 FB 是個接收新知、聯絡親友感情的平台,那 IG 就是個人品牌的 showroom 。
但到了現在,隨著限時動態功能的推出、演算法改變,IG 逐漸取代 FB 當時定位,變成一個更生活化的平台,也成為年輕人資訊傳遞主要管道,人們開始習慣從 IG 獲得新知,成為主要資訊來源。因此 2020 年知識型帳號數量爆炸般成長,攻佔 IG 這塊逐步轉型的藍海,相信未來平台走向,也會更著重在創作者內容。
看到這裡你可能有個疑問,明明很多品牌都做過類似的增粉手法,為什麼只有他們獲得如此的迴響,這讓我們來拆解企劃的策略步驟:
你應該看過很多分析文,點出這兩個帳號成功關鍵之一,在於原先發文品質已到一定水準,用心經營後時機成熟了。然而,過去做過類似操作的創作者,無不是將內容經營得有聲有色,甚至很多已經是該領域的指標性人物,所以絕不是單純用心經營那麼簡單!仔細觀察,會發現他們在定位上有很明顯的共通點:
那為什麼針對新手的定位可以促使成功?
會選用字型,不見得知道適合的「運用場景」;會製作簡報,不代表會使用「轉化」功能,以上這群人,加上剛踏入該領域的初學者,橫跨各年齡層,佔比非常大。
當這些初學者被打中痛點,進一步發現,這個帳號分享的其他內容,好像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時,自然而然就會按下追蹤,並推薦給更多身邊的新手朋友。
簡報與字型,是幾乎每個人,從學生時期就會遇到的知識。特別是在字型的案例,下意識大家認為只有設計師、行銷工作者需要。然而,經過作者調查後,發現簡報設計需求佔第二大宗 (約 35%),同時有不少高中生表示,因為 108 課綱的學習歷程檔案,需要製作個人作品集,對於美編需求提高因而領取。或許這也是為什麼,相較於簡報案例主要在大學生間擴散,字型案例的大眾性更可以突破同溫層,打中不同族群的人。
回過頭仔細想,大家瘋傳的那個當下,其實沒有人知道拿到的資訊,是不是真的有用,那這兩個帳號做了什麼?讓大眾願意信任,並且相信這份未知的懶人包,是真的帶來幫助。
答案是,重點不在於如何「複製」,而在於如何「抓住社群特性」,運用在其他的行銷手法上。
社群習慣每天都在改變,同樣的爆紅路徑不會一而再發生,如果刻意複製,可能會適得其反(從第一次簡報爆紅,大家覺得新奇,到第二次字型爆紅,開始出現諷刺社群亂象的發文,就可以略知一二),因此我們該做的,不是思考如何複製,而是如何可以像他們一樣,推出剛好搭上社群使用特性的行銷企劃。這非常考驗社群工作者日常的敏銳度,其實也回歸到行銷的根本:How well do you know your market?
讀到這邊的你,應該也曾努力分析他們的策略,試圖找出一個可複製的成功公式,我們不想用去脈絡化的方式告訴你,成功的條件就是 1、2、3 …,也可能剛好天時地利人和,就誤打誤撞發生了。
回歸到行銷的根本:對受眾(TA)與市場的掌握度,你會發現這兩個帳號所做的事情,剛好符合了現今社群的趨勢,這些趨勢或許明早醒來又改變了,但成功搭上趨勢的先決條件,其實還是最基本:參考過往數據,瞭解你的受眾偏好什麼、做好市場區隔,不要想著一塊大餅通吃。順帶一提,社群平台推出新功能時,通常會多放流量紅利,吸引大家使用,觀察未來平台走向,也是搶先掌握社群趨勢的作法。這次的乾貨轉發,作者也有使用到 IG 新推出的 Chatbot 功能,增加互動,並成功導流。
「抓住社群趨勢」與「跟風」是一線之隔,跟風是別人做什麼,我就做什麼;抓住社群趨勢,則是無論任何形式,都是你充分掌握受眾與市場後,所規劃出來的策略,這才是社群經營者要隨時謹記在心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