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ysical Address
304 North Cardinal St.
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Physical Address
304 North Cardinal St.
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運用 AI,一起變強
運用 AI,一起變強
接近 2021 年尾,一場募資日曆大戰正激烈開打,光募資平台嘖嘖上,就有將近 30 本風格日曆募資中。知名日曆品牌《讀曆書店》的募資計畫,甚至在短短兩個月內,突破千萬贊助金額,賣出上萬本桌曆。
或許,日曆熱潮的背後,反映著… 一種新型態的資訊接收模式,正在醞釀發酵。無論你是否搭上了這股潮流,身為社群創作者的我們,都不容忽視!
每每看到廣告,一本動輒 7、8 百元的募資日曆,你可能會疑惑:不過就是一本日曆而已?特別在台灣社會,每到年底保險、銀行公司,都會送顧客各種日曆、桌曆,既然如此,為什麼還有人願意花上近千元購買日曆呢?
其實募資日曆熱潮,並非今年才開始。
2018 年底,聯合報標榜「翻開日曆,老派純真的用心生活」,推出老派的生活日曆,主打回味復古生活風格,在社群上引發分享旋風,原先預計 30 萬的募資金額,最後竟募得超過 279 萬。
當風格日曆日漸受到大眾關注,越來越多團體組織、自媒體、創作者,不約而同看到商機,像是圖文不符、社群丼傑哥、「文案的美」創辦人林育聖等等,都在2021 年加入這場日曆大戰。
現在市面上的募資日曆,不僅是本日曆,它們也是藝術品,會以語錄、插圖的方式,展現各種風格。
新形態的知識傳遞方式,以日曆為知識載體,擷取出精華,每日輸入觀點與資訊,與使用者對話。
案例 1 :國際觀察曆
台灣十大 Podcaster 敏迪選讀,推出志在培養公民國際觀。
案例2:《風華綻放》臺灣花磚日曆
這是一本臺灣花磚圖鑑,一群人超過 20 年搶救花磚建築的成果,整本日曆自 1 萬多片修復保存的花磚中,精選 365 片花磚匯集而成,所以也是全球第一本,詳實記錄花磚來歷的工具書。
然而,想知道這股熱潮是怎麼開始的,我們必須先從消費者在想什麼說起…
「你買的不單單是一本桌曆,更是投資明年的生活。」- 讀曆書店
近幾年,「儀式感」幾乎成為了好好過生活的象徵,不僅僅是告訴大腦:現在該轉換心境了。心理學上也證實,擁有固定儀式感可以有效降低焦慮,帶來更好的表現。在多數消費者心中,風格日曆也是儀式感的象徵。晨起的第一件事,輕輕撕下一張的日曆,期待新的一頁寫了什麼。
撕日曆這個平凡的動作,因為風格日曆而增添了一點期待,讓過日子更有實感。不需要做很大的改變、花大筆的錢,僅僅改變日常習慣,在例行公事上加入個人風格,帶來心靈上的滿足。
因此,相較於單純功能型的日曆,募資日曆更可以被歸類為,帶有文創性質的產物,人們買的不是他的日曆功能,而是他背後的文化意涵。
我們再從品牌方的角度來看,日曆最大的功效在於,使品牌走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,讓客戶一整年都記得你,你想想,有哪一種方式,可以一年365天,每天都與消費者對話呢?
其實「讓品牌融入生活」並非是全新的行銷概念,在西方國家,每到年底,各大品牌都會爭相推出聖誕倒數日曆(特別是美妝品牌),消費者每過一天打開一格,裡面放著不同的品牌產品,天天都像在拆禮物一樣,讓期待更有感。無論是傳統公司贈送的日曆,或是品牌聖誕日曆,都是同樣的邏輯:以日曆為載體,將品牌價值、理念、形象展現,深植消費者內心。
除此之外,募資日曆還有一個重要的特色:社交性,在社群擴散能力不容小覷的時代,每個品牌都絞盡腦汁,如何讓消費者願意自發的分享產品。
而募資日曆正好提供了這樣的媒介,當你被日曆上的字觸動時,第一件想做的事,可能就是發限時動態與朋友分享。特別是日曆這樣帶有文創性質的產品,人們為了在社群媒體上塑造自己的形象與品味,更願意主動分享,甚至形成一股潮流,使品牌印象快速擴散。
身為創作者的我們,一定對「內容行銷」不陌生。
內容行銷的形式,並不侷限於狹隘的文章撰寫,更可以融入「策展」思維,將內容透過各種形式包裝設計,結合品牌理念,與消費者深度溝通。
而募資日曆其實也有策展的概念,2019年生鮮時書推出募資日曆時,便是主打「在你的桌上開一家『讀曆書店』,讓台灣作家走入日常」。
圍繞著核心理念,每一天日曆內容,都是台灣作家佳句精選,希望透過日曆推廣,讓更多人可以認識台灣本土作家。顛覆過去知識要從書本上汲取的方式,將日曆作為傳遞媒介,讓文學這樣看似遙不可及的領域,也能走進日常,這樣的操作,也吻合生鮮時書的品牌理念「讓知識為更多人所用」,透過募資日曆策展,作為內容行銷的延伸,讓生鮮時書的品牌印象深植人心。
無論是從消費者角度,亦或是品牌角度,日曆的出現都並非改變使用者的生活,而是在已有的日常習慣中,加入一點改變。就像今年初,社群媒體上突然流行起「習慣養成」,許多知識創作者發起 21 天挑戰,每天學習一點點,積少成多,21天後就可以成為習慣。
募資日曆也一樣,2018年的首次亮相,到三年後的今天,會發現越來越多,與知識、議題相關的日曆主題出現,就像習慣養成,在日常生活中透過日曆,每日固定吸收新知。
這現象反映了學習載體的改變,碎片化世代是必然的趨勢,因此如何在資訊與時間都破碎的世代,運用日常習慣,固定學習新知/與消費者溝通,將是當今創作者的一大挑戰!
本網站上所有內容之著作權、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,皆屬於《極限報報》所有,非經同意不得複製、轉載,侵害必究。如有合作或文章授權需求,請直接來信: newsroom@limitpress.com